close

金石堂網路書店 文學推薦 建構與流變:「寫實主義」與臺灣小說生產



金石堂網路書店 文學推薦

建構與流變:「寫實主義」與臺灣小說生產





建構與流變:「寫實主義」與臺灣小說生產 評價



網友滿意度:



Hello~小編想問問大家對文學的感覺是什麼



以前在念書的時候一定會上國文課

國中的時候文言文是小編的弱點阿



只識字但不懂內容

有點苦惱開始一點點排斥

高中還是免不了有國文

小編只好試著了解 認真上課

後來發現文學賞析有種被帶回古時候的感覺

老師講得很生動再跟著老師的解釋

從每個字句中了解

古代人他們的想法、當時情境心境

其實還蠻有趣的



現在就會有現代文學

像是小說 散文集之類的

小編覺得看書時間都過得很快

當你看完一本書兩三個小時就過了

但這幾個小時內其實收獲會不少

欣賞作者精挑細選的詞彙字句



文字間蘊含細膩情感

看書的時候搭一杯咖啡

偶爾文青一下也不錯



最近小編在網路上找書

在金石堂網路書店看到一些不錯的書



建構與流變:「寫實主義」與臺灣小說生產

這本小編還剩一些沒看完



但是還不錯收穫不少



建構與流變:「寫實主義」與臺灣小說生產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

小編跟妳們說 在金石堂網路書局買書



使用銀行卡享有更多好康喔



大家快去逛逛買好書吧





小鴨 金石堂購物折價券傳送門

建構與流變:「寫實主義」與臺灣小說生產



本週熱銷商品:

gomaji麻吉券序號2017



中國古典小說







中國古典小說(簡體書)







商品訊息功能:

商品訊息描述:














  • 《建構與流變:「寫實主義」與臺灣小說生產》



    英文realism一詞,在華文語境中有「寫實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兩種譯/義/異況。其中,「現實主義」自1932年馬克思主義者的中譯定調後,幾乎成為「左翼限定」用法;因此,本書以「寫實主義」名之,同時囊括殖民主義、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等左、右翼立場的想像。



    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理論思潮的譯介,臺灣的「寫實主義」在日治時期有張我軍、黃石輝、楊逵等的建構,以及賴和、翁鬧、張文環等的小說實踐;戰後則有張道藩、夏濟安、夏志清、顏元叔、陳映真、葉石濤、林耀德等的批評建制,與王藍、白先勇、王禎和、黃春明、宋澤萊、黃凡、李喬、朱天文等的小說展演。寫實意識流變,小說變形化身,千姿百態,終不離對於「現實」的回應。



    本書特色



    *本書為榮獲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學位論文出版徵選」補助之優秀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向陽專序推薦



















    • 作者介紹







      張俐璇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博士,現職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小說與散文創作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時報文學獎等獎項。研究興趣為戰後臺灣小說、電影與文學、數位人文研究。兩度執行國藝會計畫:「臺灣文學理論批評建制調查研究」(2008)以及「新世紀臺灣長篇小說評論」(2015)。著有專書《兩大報文學獎與台灣文學生態之形構》(2010)。

















    建構與流變:「寫實主義」與臺灣小說生產-目錄導覽說明





    • 館長序/陳益源

      一個具有新視角的文學史論的可能:讀張俐璇《建構與流變:「寫實主義」與臺灣小說生產》/向陽

      本書各章摘要



      第一章序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一、從兩項文學獎評審談起

      二、「寫實主義」的建構性

      三、戰後臺灣小說的「寫實」意/異識

      第二節先行研究與文獻回顧

      一、Realism在西方

      二、現實主義在中國

      三、寫實主義在臺灣

      第三節研究方法

      第四節章節架構與內容安排

      一、第一章序論

      二、第二章殖民主義與リアリズム(Realism)

      三、第三章現/寫實主義及其想像

      四、第四章現代主義及其寫實轉向

      五、第五章現實主義及其不滿

      六、第六章結論



      第二章殖民主義與リアリズム(Realism)

      第一節自然主義與寫實主義

      一、反自然主義的大正文壇

      二、以自然主義改革舊小說的臺灣

      三、大正思潮與臺灣小說

      第二節昭和前期寫實觀念與現代小說語言

      一、五四寫實觀念與「殖民地漢文化」的中國白話文小說

      二、鄉土寫實意識與「帝國漢文化」的臺灣話文小說

      三、「真實的寫實主義」與「振假名註記」的日文小說

      第三節決戰時期的文體與國體─日本思想史的嫁接

      一、浪漫寫實主義:回歸「日本美好傳統」

      二、觀念現實主義:超克西方的大東亞意識形態

      三、糞現實主義:不「同一」於日本的「差異」臺灣



      第三章現/寫實主義及其想像

      第一節現實主義與寫實主義

      一、進步左翼與現實主義

      二、民族右翼與三民主義

      第二節戰後初期現實主義在臺灣的角力

      一、三民主義現實主義的匯入

      二、族群與階級:小說書寫的分化

      三、新現實主義文學論爭:國統區與解放區的歧義延長

      第三節三民主義寫實主義及其長篇小說生產

      一、反共成長小說:第一人稱與二元敘事

      二、戰爭歷史書寫:去差異化的民族想像

      三、 健康寫實小說:民生建設與家在臺北



      第四章現代主義及其寫實轉向

      第一節現代主義與寫實主義

      第二節「美援」與「中華」文化主導下「寫實」觀念之移轉

      一、自由主義文藝:美援年代的黨國威權侍從

      二、批評建制:從《文學雜誌》到《中外文學》

      第三節理論翻譯與內向性寫實小說生產

      一、小說理論與心理學的接引

      二、精神分析與冷戰意識形態

      三、存在主義與個體反思

      第四節寫實的「美」「援」:現代小說的美學挪用

      一、化用中外經典的「寫實」策略

      二、音響與字質:新批評與短篇小說生產



      第五章現實主義及其不滿

      第一節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

      一、日據時代臺灣小說的重返

      二、鄉土小說:從露骨寫實主義到反諷現實主義

      三、 美學判準與意識形態

      第二節鄉關何處:植有玫瑰與麥的土地

      一、土地與社會:兩種論述基點與小說生產

      二、政治小說的「現實」分歧

      第三節後現代及其超越

      一、後現代小說

      二、新鄉土小說

      三、「新寫實主義」與絃歌不輟的土地之歌



      第六章結論

      第一節被建構的「寫實主義」

      第二節下一輪小說研究的備忘錄



      參考資料

      Becoming-Realism: The Production of Taiwan Fiction

      RESULTS AND DISCUSSION

      2014年博士論文謝誌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陳益源



    2015年11月



    臺灣文學之研究風氣在解嚴之後,蓬勃發展,相關博碩士論文產出之數量頗多,若以近三年之《臺灣文學年鑑》所統計者為例,分別是2011年的博士論文23篇與碩士論文386篇,2012年的博士論文24篇與碩士論文388篇,2013年的博士論文22篇與碩士論文407篇,確乎洋洋灑灑,蔚為大觀,其論文之研究主題更是多采多姿,足以看出我們臺灣文學研究界的新血對於研究之熱忱與用心,值得政府部門給予肯定與獎勵。



    本館為因應行政院文建會停止獎助博碩士班學生從事文化藝術相關研究學位論文,以賡續支持學位論文之研究,乃於2011年變通改以「臺灣文學學位論文出版徵選作業要點」為之,翌年即徵選博士論文2篇與碩士論文5篇,2013年博士論文2篇與碩士論文1篇,2014年則為博士論文2篇與碩士論文5篇,總共累計17篇博碩士論文。



    在2014年5月,本館於臺北齊東詩舍召開「臺灣文學諮詢會議」,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提出許多寶貴的意見。會中共識,認同本館將「臺灣文學學位論文出版徵選」轉型為年度傑出論文獎,可更有效促進研究風氣、提昇學術水準、鼓勵優秀畢業生及其研究成果,本館亦據會議記錄,研擬〈臺灣文學傑出博碩士論文獎作業要點〉,在2014年底公布實施。



    本書系「臺灣文學學位論文輯刊」所收錄的便是2012至2014年間獲得「臺灣文學學位論文出版徵選」補助之優秀論文,編號以作者繳交修訂稿之先後為序。相信這些傑出學位論文經由本館策劃、秀威資訊科技公司出版之後,可讓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們得以互相觀摩切磋,也讓學界得以參考運用,亦盼有更多研究生投身臺灣文學研究,闡先賢之遺意,發潛德之幽光。本館也會永遠敞開大門,在軟硬體各方面充分提供支援,期能成為熱愛臺灣文學者最友善之夥伴、最堅實之後盾。



    一個具有新視角的文學史論的可能:讀張俐璇《建構與流變:「寫實主義」與臺灣小說生產》



    向陽



    在文學史的論述場域中,「主義」與書寫是無可迴避的議題。「主義」指的不只是書寫的美學方法,同時也隱含一個作者或評論者/史家的世界觀,前者指向文學創作的語言、技法,以及美學論述;後者則蘊蓄對於文學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所採取的視角、立場和意識形態。兩者互為闡釋,也互為鏈鎖,形成某一個年代的思潮,既可歸納前行書寫者的文學史定位(典範的建構),也足以生發或啟示新起一代的書寫趨勢(主流的匯聚)。



    臺灣新文學發展以來,可謂「主義」不斷,代有衍生與顛覆,其中最主要的兩種典範、兩股主流,就是「寫實主義」與「現代主義」,這兩大主義如日與月之相推、潮與汐之交替,分別在不同的年代,以及各自不同年代之中的歷史情境、社會結構與文化想像之中,分別占有足以呼風喚雨的話語權力與位置。以臺灣現有兩本文學史述而論,葉石濤的《臺灣文學史綱》建構的即是以寫實主義為鵠的的典範論述,陳芳明的《臺灣新文學史》則相對有意再造一個以現代主義為標竿的典範論述。兩部史書因而對不同的文學事件、作家與作品出現相異其趣的褒貶與揚抑,葉著對寫實主義作家及作品褒多貶少,陳著對現代主義作家及作品則揚多抑少,顯彰了兩位史家互有異趣的美學和史觀。這種差異,不僅反映在兩人對作家、作品高下的評價上,也表現在對歷史情境和文化想像的解釋之中。



    宏觀地看,寫實主義與現代主義這兩大主義都各有其論述基礎,它們都是文學面對歷史情境、社會時空(或結構)與文化想像之際,激揚而發的集體主張(或話語);兩者之間,從十九世紀末期在西方世界展開對話,相對於不同的年代和時空,各有盛衰。而在臺灣新文學史上,寫實主義的集體主張,公認最盛期是在一九三○年代和一九七○到八○年代;現代主義的集體主張,其最盛期則在一九四○年代和一九六○到七○年代;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兩大主義已為各種「後○○主義」(後現代、後殖民、後歷史......等)去中心論述取代,不存在某種定義明確的、固著而不可挪移的單一話語。因此,理想上來說,當我們面對二十世紀初期方才出發的臺灣新文學,要論其史事、評價不同年代的文學主張和作家作品,已經很難執著其一,以單一主義(美學或史觀)來詮解近百年的臺灣新文學史。



    但在實際的話語操作上,這畢竟只是「理想上」的期待,有論述上的高等難度。一個文學史論者是否可能堅持其美學與史觀(主張與話語)而進行論述?從現代主義論者的角度來看,整部文學史可以是現代主義出發、揚升、挫折、顛覆與再延續的過程(後現代因而也可被視為是現代主義的反叛與延續),通過分期,從而展現它「一脈相承」(時斷時續)的流脈。同樣的,一個寫實主義論者豈不也可以據其視角,將整部文學史視為寫實主義的流變史?只要文學史觀一致、論述邏輯清晰、論證確鑿、詮釋深刻,而又能自圓其說,以單一主義(美學或史觀)詮解近百年臺灣新文學史的史論,當然具有可供不同論者參照、攻錯與對話的價值。



    張俐璇博士《建構與流變:「寫實主義」與臺灣小說生產》就是這樣一本具有觀點與論述立場的文學史論。根據著者自述,她的研究動機來自閱讀前述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與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的促發,使她關注當前臺灣文學史論中寫實主義與現代主義對立存在(典範交替)的現象,因而意圖採取寫實主義的美學與史觀,重新省視百年來臺灣小說書寫的脈絡及主軸。她的主要論點,著重在寫實主義的多面性上,從日治以降,逐不同年代尋波探源,找出臺灣小說在各個歷史階段中顯現或隱含的寫實主義風貌。她的結論是:在臺灣新文學的發展過程中,「每個時代,都有『寫實主義』的倡議,並在小說書寫上,不斷變形『化身』;改變的不是寫實主義自身,而是外在社會結構所引發的政治思潮(如殖民主義、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引發書寫者/論述者意識形態立場的差異,而產生了文學美學上寫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的對立現象,實則這種現象並非本質。



    在這樣的論述邏輯下,她進一步指出,一九九○年代後出現的後現代,儘管標舉「反對現實主義」也是一個「假命題」(後現代終究是「寫實」的,即便選擇逃避政治,亦是一種面對「現實」的方式);「同屬『後學』的後現代與後殖民論爭,也是面對『現實』位置與想像的殊異分歧所致」。在張俐璇的寫實主義美學與史觀中:



    鄉土文學論戰後,「鄉土小說」看似消沉,實則以變形的姿態,持續存在;一直到新鄉土、新寫實,都是直面土地之歌。諸種「寫實主義」小說的展演,都是對這塊土地上「異質」的人事物的認識與理解,以及思索未來之道。



    這樣的寫實主義文學史論,通過本書各章的論證,能否自圓其說,當然有待相關學者後續的對話與討論。陳映真、白先勇、王文興、黃春明,乃至李昂、宋澤萊、黃凡、張大春、朱天文......等小說家的作品,可從現代主義切入,也可從寫實主義切入。作家之書寫未必遵循主義框架(也未必先有框架),他們可現代、可寫實,也可後現代、後殖民,敏感的作家總是具有與時俱進的「文學鼻」,不會停滯於舊有的創作語言;但作家同時受制於他所處的歷史情境、社會結構和文化想像,他們的書寫從而是對含蘊著這三種外在世界(包括意識形態)的反映或反擊―從這個角度看,書寫的行為的確就是「寫實」的,它以一如張俐璇所看到的「不同的想像、建構,以及展演、實踐的過程」被表現出來;若從純粹美學的角度,書寫則未必是「寫實主義」的。



    這本論著是張俐璇根據其博士論文改寫而成,先後榮獲新臺灣和平基金會「2014臺灣研究博碩士論文獎」、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學位論文出版徵選」獎助,從學位論文到獎助審查,已經過眾多學者錘鍊。我在擔任學位論文口委時已經拜讀,並提供修改意見,很高興看到她以「寫實主義」作為詮釋框架,重新省視百年來臺灣小說發展過程及其生產現象。她針對不同時空(日治、戰後、解嚴後)的政治、社會結構,指出寫實主義因為外在環境變遷所產生的不同面貌,都讓我看到一個具有新視角的文學史論的可能;她也點出了政治意識形態(諸如民族主義、社會主義、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如何影響文學史論者(當然也包括她自身),而這是過去的相關研究較少觸及之處。期待未來有更多論者以不同視角、框架與之對話,進而開闊臺灣文學史論的多重向度。

















    第三節決戰時期的文體與國體―日本思想史的嫁接



    一九三○年代,日本捲入世界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為了轉移國內日益激化的階級矛盾和衝突,日本展開對外擴張侵略。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進入中國東北;1933年無產階級文學代表作家小林多喜二被捕遇害;1936年日本東京發生武裝政變「二二六事件」,迅速走向軍部法西斯專政;同年,日本《人民文庫》創刊,思考如何向與法西斯體制合作的文學運動挑戰;1937年中,日華戰爭開始後,配合日本內地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臺灣本島開始「皇民化運動」;同年日本文部省(教育部)發表《國體之本義》,進行「國體明徵」的宣示,再次強調「萬世一系」的擬血緣制國家觀。1938年在日本軍國當局壓力下,《人民文庫》被迫停刊。1940年,日本明確標舉「大東亞共榮圈」的版圖;1941年日本對美宣戰(太平洋戰爭)後,開始「大東亞戰爭」的軍事擴張以及思想戰;1942年日本知識界在京都召開名為「近代的超克」座談會,反省日本在「現代化=西方化」過程中衍生的文明危機,以及討論日本未來定位的問題;1943年皇民奉公會第一回「臺灣文化賞」後,出現了「皇民文學」以及「糞現實主義」等詞彙與論爭。受到日本國際情勢的牽制以及內地文藝活動的影響,臺灣「寫實主義」的發展又進入另一階段。



    皇民奉公會主辦第一屆臺灣文化賞,濱田隼雄以長篇小說〈南方移民村〉獲獎,西川滿以短篇小說集《赤嵌記》,張文環以短篇小說〈夜猿〉、〈閹雞〉、〈地方生活〉等作品受到肯定。頒獎典禮過後,當時臺北帝大文政學部的教授工藤好美,發表評論〈臺灣文化賞與臺灣文學〉一文,引起軒然大波。針對三位得獎者的小說評價,工藤好美厚張文環,而薄濱田隼雄與西川滿,掀起了關於文藝創作路線的論辯。



    大抵而言,論辯可以西川滿、濱田隼雄、楊逵的論述為中心,視為三種「寫實主義」的詮釋與角力。意即,關於「糞便現實主義論戰」可以由「寫實主義」建構的角度重新理解:一,同樣由寫實主義出發,何以本島人作家的書寫,會被內地人作家對立起來成為「糞便現實主義」;二,同時亦能釐清楊逵從「真實的寫實主義」到「糞便現實主義」的思考脈絡。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25開15*21cm
    頁數:448

    出版地:台灣













    商品訊息簡述:








    • 作者:張俐璇

      追蹤











    • 出版社:秀威出版

      出版社追蹤

      功能說明





    • 出版日:2016/2/22








    • ISBN:9789863263630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全齡適讀








    建構與流變:「寫實主義」與臺灣小說生產





arrow
arrow

    henryo1s027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